
每年11月,全球超火的游戏品牌《使命召唤》都会发布新游戏,这个每年都出的系列,每款都能卖出几千万份,是全球最能赚钱的娱乐项目之一。
这款游戏自2003年上市以来,已经推出了21部。除了以二战为背景外,无论是冷战时期、现代还是近未来的故事,主角基本都是美国或西方国家的人,而他们的对手常常是苏联或俄罗斯。
就算是以二战为背景,盟军和轴心国对战的游戏,苏联作为盟军中的一员,在游戏里也难免有些负面形象,比如杀俘虏、研发化学武器、对战争英雄进行迫害之类的。
从游戏里显而易见,美国人对苏联的那种讨厌,或是说害怕,根本就没藏着掖着。就算苏联都解体三十年了,美国的文化作品里还是总拿这个曾经的红色大国说事儿。
![]()
美国对苏联的厌恶源于冷战时期,那时美苏两国长时间争雄,几乎将人类拖入核战争的灾难边缘。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起,美国就开始对苏联保持警惕,政府、学术圈和商业界都采取各种手段来阻挡苏联的影响,并限制苏联的“势力扩张”。
美国几十年来一直对苏联进行打压,结果把苏联逼上了绝路,1991年苏联解散了,美国趁机坐上了世界老大的位置。
但若深入探究就能发现,即便苏联处于最强盛的时期,其综合国力也还不到美国的一半。然而美国却对苏联心存忌惮,好几代人都为此提心吊胆,哪怕苏联解体了,美国依旧没有放松对俄罗斯的监视,还想方设法削弱它。
那在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为啥一直对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有很深的敌意呢?在20世纪的时候,苏联最让美国害怕的是啥呢?
![]()
如今西方影视剧里,好多坏蛋角色不是说着俄语,就是带着俄式口音的英语。可别忘了,苏联都解体三十年了,俄罗斯90年代后还讨好西方十多年呢,现在看来一点用都没有。
答案当然是不,西方对俄罗斯的不满,可不仅仅源于20世纪那场冷战。西方对俄罗斯的“敌意走势”,沙俄时期和现在差不多,到了苏联时期突然飙升,形成了一个“峰值”。
从古至今,信奉天主教和新教的白人群体,对东方信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一直心存敌意,这种敌意持续了千百年,而苏联时期正是这种敌意表现得最为激烈的时候。
抵达苏联后,发现斯拉夫人势力极为强盛,这令美国和西欧国家担忧自身会被其征服,甚至忧虑本国文化会被斯拉夫人同化消亡。
近五百年来,欧洲各国的王室成员间大多沾亲带故,关系挺近的。尽管各国语言不同,但王室成员间交流时,都爱用法语这一共同语言。
法语曾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共同交流语言,法国美食、宫廷礼节、音乐舞蹈构成了贵族们共同追捧的文化风尚。到巴黎求学,成了各国贵族子弟的必修行程,即便两国交战,到了法国也会暂时放下恩怨。
可在法国的贵族看来,欧洲其他几个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就像是不受待见的远房亲戚,连他们那里的贵族都要遭受歧视。
![]()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崇拜的人,那个在启蒙运动中闪闪发光的大家伏尔泰,曾经这样讲过:
俄罗斯人以前是未开化民族的仆从,如今又受穷困所困,对艺术一窍不通。他们的国家在蒙昧中徘徊,与我们欧洲人毫无关联。
伏尔泰作为坚定的理性主义倡导者,一心想要打破教会的权势与独裁统治,大力宣扬自由、平等以及人权的理念。然而,他对众多俄罗斯民众的看法,简直如同一种“恶语中伤”。
连伏尔泰都持这样的观点,不难猜出当时欧洲那些贵族、资本家还有教士们是怎么样看待俄罗斯人的。
对俄罗斯的歧视,源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观念,那时蒙古人征服了东欧,当地的东斯拉夫人沦为了蒙古人的奴仆,跟着蒙古人四处征战。
蒙古西征持续了好几百年,西欧人虽成功抵挡了蒙古的进攻,但他们对蒙古既感到恐惧,又有些瞧不起,这种态度也影响到了他们眼中受蒙古人控制的斯拉夫人。
尤其是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兴起后,欧洲和当地有了不少往来,西欧人亲眼看到斯拉夫人变成奴隶,心里对这个民族十分轻视。
在欧洲人看来,当时的莫斯科公国不过是金帐汗国手下的一个小跟班,毫无地位可言。更别提东斯拉夫人都为蒙古人种地放羊,信的还是和西欧不一样的拜占庭东正教,这让欧洲人更加厌恶。
![]()
东斯拉夫被蒙古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其族群中融入了蒙古人的血脉,文化也渐渐带上了亚洲特色,像俄罗斯人穿的长袍就是典型的蒙古服饰样式。
从这时起,欧洲人便对莫斯科公国以及后来成立的俄罗斯帝国充满了抵触。不只是西欧人不喜欢俄罗斯,就连同为斯拉夫族的西斯拉夫人,对俄罗斯也心存不满。
之后俄罗斯努力发展,在17世纪把突厥、鞑靼的好多汗国都给征服了,一下子成了大帝国。俄国不断对外征服,资源和人口慢慢的变多,到19世纪时,沙俄在欧洲已经称霸一方,成了欧洲的“规矩制定者”。
实力雄厚的俄罗斯令西欧国家寝食难安,沙俄趁机达成了重返欧洲的心愿,这个地处内陆的大国成了西欧不敢小觑的强国。欧洲人表面上不屑俄国,暗地里却害怕其强大实力,几百年来一直饱受惧俄情绪的困扰。
![]()
时间一晃到了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俄国承受着来自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巨大压力,可谁也没想到,沙俄内部的问题竟然这么严重。
俄罗斯在付出惨重代价、遭受大量人员伤亡后,国内爆发了革命,沙皇被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得以建立。
那时,红色革命可能带来的变化,让欧洲各国都紧张起来。法国、英国、德国都开始琢磨着要不要停战,毕竟农民、工人还有士兵们都对残酷的战争和悬殊的阶级差距心生不满,最后德国的统治者们决定认输。
后来,沙俄先改名为苏俄,随后又变成了苏联。尽管这个新政权在早期遭遇了内战和外敌入侵的双重冲击,但它还是坚持住了,并且把沙俄帝国留下的所有东西都接收了过来。
后来,西方陷入战后经济低迷期,苏联趁机引进了不少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实现了重工业的升级换代,还在“1929到1933年大危机”过后,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和当时刚冒头的纳粹德国比起来,美国其实更忌惮苏联。这不仅是因为美国继承了西欧那种对俄的恐惧心理,还因为苏联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美国截然不同,它有可能成为颠覆美国的力量。
![]()
苏联逐渐强大的同时,西方正经历着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各国国内阶级矛盾愈发突出,美、英、法、德、意、日这些强国里,左翼力量人数众多,不可小觑。
先不说其他几个国家,就说当时美国的知识界,不管学文还是学理的,里头左翼人士可不少,甚至有些人直接就是美国员。
二战时,负责美国研制工作的奥本海默,周围有很多美共成员或左翼人士,这成了他晚年遭迫害、凄凉离职的重要缘由。
这些有学问的人都对当下的状况心怀不满,很向往苏联那种更为公正的体制,毕竟他们瞧见苏联没有遭遇经济危机,还处处充满活力。
他们觉得西方制度存在的不足,能被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给补上,而且一个人人平等、民主又富足的社会,才更利于人类往前发展。
![]()
当然,西方社会的主流观点对苏联的崛起有另一种解释:苏联在“29到33年大危机”那一段时间经济之所以繁荣,是因为西方资本为了躲避危机,把技术和资金都带到了苏联,这才让苏联间接富了起来。
尽管这个观点在西方一直争议不断,到现在也没个准信儿,但大多数历史学者都已经认可了。
更别说,三十年代初期的工业进步,使苏联的军事工业迅猛发展,在二战中成了无可替代的主力军。
1937年夏天一到,日本就在东亚先挑起了战火,开始侵略中国。这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已经结成了同盟,日本把目标对准了东亚,意大利盯上了北非,而德国则想称霸整个欧洲。
1939年时,日本对苏联发起挑衅,结果被苏联打败了。到了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当时被打得很惨。很快,美国和英国就决定要帮苏联一把,一起对付德国。
实际上,从已有的信息来看,二战刚开始时,英美原本想的是“借刀杀人”,让苏联和德国互相争斗。可是没有想到德国实力太强,胜利来得太快,英美的计划就这样泡汤了。
英美原本只打算给红军一些助力,盼着苏联人能和德国拼个你死我活,好等美国亲自参战。哪料到苏联红军战斗力超强,1943年后开始反攻,到1945年就打进了柏林。
![]()
二战结束那会儿,苏联手握上千万的兵力,其中三百万人是机械化部队,还有十几万辆坦克和六万多架飞机,在亚欧大陆上那可是说了算的。
苏联在东欧以及东北亚地区拥有极为广阔的领土,半个欧洲、东亚的东北三省、朝鲜的北部地区,还有千岛群岛,都在苏联的掌控之下。要是苏联乐意,其军队完全有能力凭借武力横扫西欧,进而占据中东以及东北亚的大部分地区。
此时的苏联,实力远超沙俄时期,成为了一个极为强盛的国家,这让欧美国家对苏军的军事力量感到极度不安。因此,二战刚一结束,美国就迅速采取行动,阻止苏联向南扩张,其中背弃“共同占领日本”的协议就是明证。
美国忌惮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不怕牺牲的打法;而苏联担忧的则是美国的核武器,当时苏联自己的核弹还没个准头,那些抓来的德国科学家到底能搞出什么成果也不清楚。
冷战还没打起来的时候,美国为减少有几率发生的军事对抗,还曾想让苏联加入自己的阵营,可最终没能成功。
![]()
1946年的时候,苏联不肯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觉得这些机构是美国用来称霸世界、侵略别国的“金钱武器”。
就在美国政府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驻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乔治·凯南给华盛顿发了一封电报,这位研究俄国问题的行家剖析了苏联政府行动背后的原因。
最后他下了定论:苏联和美国根本没办法和平共处,它们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想法也完全不一样,苏联本质上还是沙俄那一套,啥都没改。
这份“长长的电报”在冷战历史中意义非凡,是美国战后首批领导人开启冷战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乔治·凯南年轻时曾在德国研读俄罗斯相关学问,他提炼出的观点,大致是几百年来欧洲东西方冲突的精华所在。而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本身就对西方构成了潜在威胁,最终促使美国对苏联实施了全面封锁。
美苏刚开始对峙那会儿,美国人觉得苏联简直就像又一个纳粹德国,美国民众对苏联既害怕又讨厌,到了极点。
1959年赫鲁晓夫到美国访问,他特意提出要去迪士尼乐园逛逛,这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因为在当时,美国人对他实在难以认同。
![]()
1950年,朝鲜打起了仗,美国在二战结束才五年时,就必须又卷入了一场新的战事。
那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其实对战争的未来挺没信心的,毕竟美国大兵得漂洋过海,到一个之前根本没留意过的半岛上打仗,而且那地方紧挨着苏联和中国。
但美国还是得去,毕竟新中国已经诞生了,朝鲜和越南的北边也有了苏联撑腰的政权。美国得拉上韩国、日本、菲律宾,还有后来冒出来的南越新政权,一起围堵苏联,这可是美苏争霸的首次交锋。
随后的几十年里,美苏在中东、非洲、南美这一些地方明争暗斗,可真正能左右冷战输赢的,还得是东亚。跟别的地方比起来,东亚有着它独有的长处。
首先,东亚地区的世俗化水平较高,这是中东阿拉伯地区所没有的特征,这也让东亚在走向工业化和实现崛起方面更具优势。
再者是人口众多,东亚从古至今都是世界上人口扎堆的地方,社会充满了许多活力。对美苏而言,这代表着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最后,东亚这块地方资源特别多,农业可完全养活自己,矿产种类也全得很。煤炭和金属矿就像是工业的顶梁柱,而这些在东亚各个国家都能找到。
![]()
美苏冷战刚开打那会儿,美国在中国大陆这边栽了跟头,差点被挤出东亚地盘。于是美国顾不上二战时的约定了,重新给日本装备起来,还拼了命地打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结果差点把自己的老本都赔进去。
冷战刚开始那会儿,苏联稳稳地坐着,把影响力往东亚和中东那边扩散。石油危机一来,苏联就全力出击,把美国压得有点喘不过气。那时候,全球运动正热闹呢,美国政府里还有人提出要和苏联讲和。
尼克松执政后,基辛格前往东亚访问,这之后中美正式建交,东亚地区的冷战态势被打破,冷战的平衡也随之开始改变。
1972年过后,中美、中日的关系都缓和了,西太平洋那边的市场也对我们开放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变多了,经济上的压力也小了不少。那时候中苏关系不好,苏联忙着应对中国,结果在越南问题上耗了大量精力。
越南当初想搞个“中南联邦”,结果一头扎进柬埔寨和北方边境的两场战争里,一打就是十年,最后把自己折腾得够呛,连带着苏联也扛不住了。
70年代末的时候,苏联跑去打了阿富汗,结果陷入了长期的战争泥潭,到处都要花钱,到处都在消耗,最后90年代的时候,苏联经济就撑不住,崩溃了。
![]()
苏联还没解体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努力让中苏关系回到正轨,这时苏共内部才终于明白,跟中国闹翻带来了多大的战略损失。
苏联没了中国这个经济上的好搭档,又把大批军队放在远东地区,这使得它没法在欧洲战场集中力量。而且中国改革开放后,融入了美国主导的全球大市场,这相当于给西方阵营注入了强大动力,进而加快了苏联阵营的瓦解。
美国对于苏联解体的态度挺矛盾的,1991年8月的时候,老布什去苏联访问,竟然破例为苏联说了话:
美国全力拥护自由,但自由和独立可不是一回事。我们不会去扶持边境那些搞独裁的政权,也坚决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
老布什替苏联开脱,其实有他自己的考量,并不是担心苏联要完蛋了。苏联解体,冷战收场,美国虽能捞到些好处,可也有头疼事儿——敌人没了,西方那些盟友说不定也得散伙。
二战时情况就是这样,日本都还没认输,盟军里头就已经各怀心思了。要是苏联垮了,美国带着的北约,还有和日本、韩国结的军事盟友关系,说不定也会面临挑战。
![]()
1991年年底,伴随着人们的欢呼、泪水与叹息,苏联终究是走向了分裂,美国在冷战中笑到了最后。
新生的俄罗斯像是换了个人似的,竟然倾向了西方阵营,国内政策也顺着西方的意思来,裁军、削减导弹、减少核武器都按计划进行。在叶利钦和普京执政的早期,俄罗斯还四次申请加入北约,但都被美国拒之门外。
直到21世纪刚开始那几年,北约不断向东扩张都逼近俄罗斯边境了,还想把乌克兰拉进自己阵营,这时俄罗斯人才不再抱有幻想。
显然,东西欧之间几百年的疏离,加上血统、信仰和制度上的巨大不同,不可能在一片和谐中就化解了。
如今,美国还是对俄罗斯心存忌惮,因为欧洲有了想摆脱美国掌控的念头。西欧拥有资金和技术,俄罗斯则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二者联手,欧洲便有望再次成为全世界的核心。
因此,美国才执意拉着法国和德国共同对俄罗斯实施孤立,使得俄乌之间的矛盾自2014年起持续激化,最终爆发了战争。
欧美学术圈也并非没为“惧俄情绪”想对策,只是这对策太狠:非得俄罗斯或西方有一方彻底垮掉,这场争斗才会收场。所以未来一段时间里,这场文明的较量还得长时间、激烈地持续。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派送中的50克金条突然被取消,订单也被删除!买家:虽退款但造成数千元差价损失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华为nova 14活力版配置揭秘:麒麟8000芯片+12GB运存,系统也清晰
REDMI K90再次被确认:后置扬声器+丹宁色新工艺,标准版也有惊喜
北方大面积降温上热搜!华润置地出手,在三亚CBD重塑热带度假人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