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实验室内,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获得者姜梦培博士正专注地操作一套特殊装置。阳光下,漂浮于水面的新型漂浮二氧化钛材料正悄然将废弃塑料分解并转化为主要成分为乙醇的液体燃料。
刘岗研究员科研团队攻克的这项光催化塑料重整技术,无需腐蚀性溶液预处理,新型漂浮二氧化钛对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常见塑料,实现光催化效率提升10—100倍。这项变革性成果的问世,为低成本塑料垃圾资源化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沈阳方案”。
近年来,沈阳锚定先进材料、冶金建材、石油化学工业三个产业链方向,积极营造优质创新生态,打造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为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汽车等产业发展筑牢基础支撑。在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园区建设、科技型企业引育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
沈阳围绕新材料产业加速建设高能级平台,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材料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达到194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
依托金属所建设的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我国首批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在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的前沿探索与工程应用方面成果丰硕。今年3月,沈阳市政府与金属所签署共建区域性材料科学技术创新高地协议后,已推动金属所与32家在沈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展44项合作项目。
近年来,沈阳市运用“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等形式,累计攻克技术问题107个,研发形成新产品、新工艺等75项。
连日来,沈阳聚盛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新型超强韧防护涂层的力学性能测试。企业总经理刘建邦介绍,企业研发的聚脲新型超强韧防护涂层是涂料界的“黑科技”,仅需在电池包下底壳涂覆厚度3毫米的新型超强韧防护涂层,就能承受250焦耳能量的落锤冲击。与进口材料相比,其断裂伸长率提高200%,拉伸强度提高50%,在轻量化、高强韧、抗冲击、高耐磨、耐腐蚀等性能上实现全面超越。
截至目前,沈阳市新材料产业类园区已达到7个,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载体。
东北地区首个以生物化工命名的产业园区沈阳生物化工园正在康平县加快建设。园区规划面积4.48平方公里,设有五个功能分区。目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320亿元的沈阳市风光制氢融合生物质绿色醇油示范项目正式签约。
位于法库县的沈阳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已集聚相关领域企业15家。辽宁省轻工科学研究院精密铸造用陶瓷辅材产业化项目已经投产,为航空航天用精密铸件的生产提供关键性辅助耗材。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沈阳以新材料产业为强劲引擎,聚焦金属材料研发、生产、应用优势,针对产业链“堵点”问题,依托省重大专项“高端装备用金属材料创制”,省财政投入科研经费2亿元,企业配套3.8亿元,推进实施23项新材料技术攻关任务,其中沈阳市实施18项。到2025年年底,沈阳市新材料产业规模有望突破730亿元。(来源:沈阳日报)
10月31日,为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及第六代动力电池中心供热的地热能项目投运。该项目以100%非化石能源供热,不仅实现了生产低碳转型,还为北方工业地区实现清洁供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范本。
作为典型的北方工业城市,沈阳冬季供热周期长、传统能源依赖度高,低碳供热成为城市减碳的关键挑战。华晨宝马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携手中国华能集团、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中德园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充分挖掘沈阳所在地域丰富的地热资源,打造出集“节能、环保、高效”于一体的标杆项目,将“超级地热”由蓝图变为现实,助力沈阳中德园零碳产业园建设与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宝马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投运仪式上表示:“沈阳生产基地地热能供热项目的正式投运,是宝马与来自政府和业界的合作伙伴共同树立的前瞻性能源供应的重要里程碑,能够为资源保护作出长期贡献,我们深感自豪。”
该项目采用了同轴套管换热器与地下岩层进行热交换的“井下换热技术”,深入地下2900米采集地热能,全程闭式循环,“取热不取水”。相比传统浅层地源热泵,这套系统还具有占地更小、运行更稳、能效更高等特点,尤其适配北方寒冷地区的供热需求。按照规划,项目共开凿28座中深层地热井,总供热面积约为58万平方米,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8万吨。
该地热能项目是宝马集团以创新思维构筑多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矩阵的关键一环。从创新应用中深层地热能、跨界合作开发风电,到探索氢能商业化应用,再到全价值链推广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宝马集团走出了一条“技术领先、模式创新、全链协同”的能源转型之路。已用上地热能供暖的第六代动力电池中心,正是宝马“新世代”车型的电池生产地,此次能源转型也代表着宝马将从源头降低产品碳足迹,为广大购买的人带来更负责任的纯电出行体验。(来源:辽宁日报)
近日,辽宁机场集团与同程旅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从营销宣传合作、文旅异业资源开拓等多重维度深入协同、互相合作,通过举办文旅推介会、发布特色旅游线路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来到辽宁。
围绕航空业务,双方将深入推动航旅融合,拓展旅客出行链条,营造全方位航空出行体验场景。同时将携手推进辽宁冰雪经济发展,推出诸如“机票+滑雪套餐”“机票+景区门票”等一系列航旅融合产品,吸引全球游客前来深度体验。
“这是我们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辽宁机场集团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双方将携手为旅客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高品质服务,以“空铁联运”为基石,推动进场服务升级。(来源:辽宁日报)